脉诊又称切脉、按脉、持脉、把脉、候脉、摸脉等,是医者运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浅表动脉进行切按,古代有诊人迎脉、诊寸口脉、诊趺阳脉、诊太溪脉。因寸口脉与脏腑经络的密切联系以及其易于观察的特点。
脉诊原理
中医认为脉为血之府,与心相连,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。血液的运行除心的指导作用外,还需要其他脏腑的协调配合,如肺朝百脉,即循行于全身的血液,均汇聚于肺,且肺主气,肺气促进血液布散全身;脾统血,固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;肝藏血,能贮藏血液并调节血量;肾藏精,精可化血。由此可见,五脏均与血脉密切相关。心又是五脏六腑之大主,所以,脏腑和阴阳气血的盛衰情况均可反映于脉象。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时,必然会影响到脉,出现脉象的变化,因此中医认为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、气血、阴阳的综合信息,通过切脉有助于临床诊断疾病。
寸口诊法
诊脉方法
切脉的时间:古人认为平旦诊脉最宜,其根据出于《黄帝内经·脉要精微论》:“诊法常以平旦,阴气未动,阳气未散,饮食未进,经脉未盛,络脉调匀,气血未乱,故乃可诊有过之脉。”此处只是最宜,但在真实世界中很难能够做到每个人都平旦诊脉,故在诊脉上不必拘泥于最佳时间。其中,诊脉跟大家平时测血压的要求一样,在内外环境安静的条件下,平臂直腕仰掌,心手相平,保证血脉流通,即可诊脉。
现代中医规定医者每次不应少于1分钟,即古人所谓“五十动”。而为什么是1分钟/“五十动”。古人认为,气血一昼夜可运行五十周,因此每次诊脉,必满五十动。即每次按脉时间,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。但是,把脉不是数脉率,很多初学者刚开始学把脉时特别注意这个“五十动”,却忘了我们把脉的目的,最后就变成了数脉率。这个只能应付考试,真正的临床要做到用心的感受脉动形象,必要时可以延至第二第三个五十动也是合理的,以此达到辨清脉象的目的,所以每次候脉时间最少一分钟以上,三分钟为宜。这样,才能发现有过与不及的病脉,达到“视死别生”的目的。
布指:即三指定位。医生一般是“交叉取脉”,即医者左手按患者右手脉,用右手按患者左手脉。首先用中指先定患者的关脉,然后再用食指按其寸部、无名指按其尺部。布指疏密应根据患者的高矮做适当的调节。小儿寸口位置短,可用一指(拇指)定关法,而不细分三部。临床上经常看到一些“名医”伸手便搭,没有做到交叉取脉、先定关后布指,虽然看似不拘小节,可能这里边包含了多年的临床经验。笔者建议初学者还是应该遵循规范操作,切莫弄虚作假、马虎了事。
指法:三指略成弓形,指头平齐,以“指目”(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)按触脉体。三指同时切脉,称为“总按”;单用一指按某一部脉,称为“单按”。总按的训练要点主要是三指同时用力要均衡,所到达的层面要一致;单按则是其他二指轻轻抬起,以不脱离皮肤为止。
指力:轻按在皮肤上为“举”,又称浮取;重按在筋骨间为“按”,又称沉取;指力不轻不重按在肌肉上为“寻”,又称中取。切脉时一般顺序是先举,再寻,然后按,即由表及里。在此过程是感受脉象的关键,通常遵循一定的次序以确保系统而全面的观察。常规步骤可遵循从整体脉象开始,再则单部脉象,再则微观脉象;或由显现出的脉象特征开始,再则单部脉象,最后全面考察整体脉象。这两种方式都为全面理解和感知脉象提供了系统而有序的方法。
调息切脉:一呼一吸称为一息。诊脉时,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,计算患者脉搏在医生一呼一吸的时间内搏动的至数(搏动一次为“一至”)。另外,调息还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和专一,可以仔细辨别脉象。在诊脉时最好不要参入问诊,避免患者因情绪波动引起脉象变异。
脉象要素
通过手指单因素感觉所感觉到的各种单因素物理信息,我们称之为“脉象要素”。这些脉象要素分别来自于脉体、脉管壁、脉搏波和血流。晚清医家周学海在《重订诊家直诀》中指出“夫脉有四种,位数形势而已。位者,浮沉尺寸也;数者,迟数促结也;形者,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,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。势者,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。”
今天的大部分中医在“位、数、形、势”的基础上又增加“律”的要素,作为脉象辨识的五个关键角度和支撑脉象的主要属性。五个要素不同程度的组合可构成各种单脉和复合脉。
(一)脉位
脉位是指脉动部位的浅深。脉位的变化受气温、季节、形体的影响,夏秋季较浮,冬季较沉;消瘦者较浮,肥胖者较沉。当外邪侵人机体时,邪在肌表脉较浮,外邪深入于里时,浮脉少见;内伤杂病脉位多不浮。
(二)脉率
脉率是指脉搏频率的快慢。脉率的快慢与病性、情绪、运动、饮酒、睡眠等因素有关发热脉数,阳虚脉迟,情绪激动、运动、饮酒可致脉率加快,睡眠则使脉率减慢。
(三)脉形
脉形是指脉动的形状和性状,具体是指脉形的粗细、长短,脉管的硬度及脉搏往来的流利度。正常脉象指感盈满和缓,从容有力。如来盛去衰为洪脉;中空外坚为革脉,脉势紧硬为弦脉;脉势细软为濡脉;脉势怠缓为缓脉;往来势弱为弱脉,往来流利为滑脉,往来艰涩为涩脉。脉形还受形体高矮影响,形体高大者则脉形较大较长,形体矮小者则脉形较细较短。
(四)脉势
脉势是指脉搏应指的强弱、与脉的硬度和流利度也相关。正常脉象,应指和缓,力度适中,说明心气旺盛,气血充盈。应指有力为实脉;应指无力为虚脉。
(五)脉律
脉律是指脉动周期间隔时间的规律性。在常见脉象中脉律不规则的脉有结、代、促、涩、散等。
脉象的辨别,主要依据医者指下感觉。因此,医者察脉,必须细心体察,将各种脉象要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,才能逐步掌握各种脉象的形态特征,对各种病脉正确地进行甄别和判断。正如周学海所说:“盖求明脉理者,须将位数形势,讲得真切,便于百脉无所不赅,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”。掌握上述几项主要因素,就能执简驭繁,知常识变,逐步学会辨识各种脉象的形态特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