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神
观神,是通过观察人体神气盛衰诊断病情的方法。神是什么呢?神是指的神志,指我们人的精神意识、思维和情志活动,精神状况等。
望神既包括对神气,也包括对神志的考察,是一种综合判断,来了解生命的整体状况和判断病情。
临床上将“神” 分成五类:得神、少神、失神、假神、神乱。
1、得神
得神就是有神。有神的表现,要归纳起来,那就是眼睛是灵活的,精彩明亮;面色是荣润,含蓄不露,有光彩;神志清晰,反应灵敏,表态自然;语言清晰、呼吸平稳等等。有神的意义在于说明精气充足、充盛,身体健康,神是旺盛的,体格是健壮,说明这个人健康,没有病,或者是有了病的时候,也说明他的精气未衰,病比较轻,容易治疗,预后比较好。
2、少神
少神,也叫作神气不足。表现为目光比较呆滞,乏神,没那么精彩、明亮,显得目光有点呆滞。这种情况说明精气轻度不足,机体功能较弱。如果有什么病的话,多半是虚弱类的证候,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、精气亏虚,或者是病情邪气虽然下去了,正气还没有完全恢复。
3、失神
失神又叫作无神,神已经失掉了,丧失了。这是比较严重的情况了。 这个失神里面又分为两类情况,一类叫作精亏神衰而失神,病人表现为面色晦暗、暴露;意识模糊、神志昏迷、反应迟钝;或者形体羸瘦,手撒尿遗,呼吸微弱,二便都失禁了。中医里讲五竭:口张、目合、手撒、遗尿、神昏,这都是一种败症,不好的表现,这种病人一看,我们说这是失神了。这种多半属于久病、重病。
02
观色
观色又叫“色诊”,指的是通过观察面部皮肤色泽变化观察病情的方法,面部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。脏腑精气也通过经络上荣于面,可见,面部色泽的变化能反映脏腑之虚实、气血之盛衰,以及内在的不同病理变化。观面色包括常色和病色。
常色
常色指的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皮肤的色泽,其主要特征是光明润泽、含蓄不露,面部皮肤光明润泽,是有神气的表现,说明人体精充神旺、 精气血津液充盈、脏腑功能正常。含蓄不露指的是面色红黄隐隐,含在皮肤之内,而且不是很显露,为胃气充足、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。
常色又有主色和客色两种。
1、主色
主色指的是与生俱来的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和肤色,又称之为正色。
2、客色
是指由于季节气候不同或工作生活条件变化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、肤色。由于客色仍然有明润、含蓄的特征,因此依然属于常色范围。
病色
1、青色
青色主寒证、痛证、瘀证和惊风证,主要为气血不通、经脉瘀阻导致的。主寒证、痛证、瘀证,常见面色青白、青紫或青黑晦暗,并且多伴有疼痛感。主惊风,常有小儿眉间、鼻柱、口唇四周会出现青灰色,可见高热抽搐患儿。
2、赤色
赤色主热证,也可见虚阳上浮之证,多是热盛导致血液充盈脉络所致,面色红赤或满面通红,这是热证的主要表现;面色苍白却突然出现泛红如妆的样子,这是虛阳上浮的主要表现,见于久病或重病者,属于危重证候。
3、黄色
黄色主虚证、湿证,多由于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或水湿内盛,使脾不能运化所致,脾胃气虚,气血不足,可出现面色淡黄、枯槁无华的症状;脾失健运,水湿泛溢肌肤,会出现面色黄而虚浮的症状,又叫做“黄胖”:湿热熏蒸,胆汁外溢,会出现面黄鲜明如橘皮色的症状,又叫做“阳黄”,提示病人患有湿热证;寒湿郁阻,气血不荣,会出现面黄晦暗如烟熏色的症状,又叫“阴黄”,提示患者患有湿热证。
4、白色
白色主气血虚、寒证或失血证,主要为阳气虛弱,气血运行无力或失血耗气、气血不足,不能营养面部所致;面色淡白无华,唇舌色淡,是血虚证或失血证的具体体现;面色㿠白,多是阳虚证;面色苍白,多为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。
5、黑色
黑色主肾虚、寒证、瘀血和水饮,多是肾阳虚致使水分在体内多多停留,造成寒水阴邪过盛所致;面黑而干焦,多是肾阴虚;眼眶周围发黑,多是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;面色黧黑,肌肤甲错,多是瘀血所致。
03
观形态
形指形体,态指动态。观形态就是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和动静姿态,以推断疾病的性质。
观形体
1、体强
体强,指身体强壮。表现为骨骼粗大、胸廓宽厚、肌肉充实、皮肤润泽、筋强力壮等。为形气不足,说明体魄强壮、内脏坚实、气血旺盛、抗病力强、不易生病、虽病易治、预后较好。
2、体弱
体弱,指身体衰弱。表现为骨骼细小,胸廓狭窄、肌肉瘦削、皮肤干枯、筋弱无力等。为形气不足,说明体质虚衰、内脏脆弱、气血不足、抗病力弱、容易患病、病后难治、预后较差。
3、肥胖
体重超过正常标准 20%者。其特点是头圆形、颈短粗、肩宽平、胸厚短圆、大腹便便、体形肥胖。
胖而能食、肌肉坚实,为形盛有余、身体健康。
肥而食少、肉松皮缓,是形盛气虚、属脾虚湿盛证。
4、消瘦
体重明显下降,较标准体重减少 10%以上者。其特点是头长形、颈细长、肩狭窄、胸狭平坦、大腹瘦瘪、体形瘦长。
形瘦食少,属脾胃虚弱证。形瘦食多,属胃火炽盛证。
观姿态
病人的动静姿态,和疾病有密切的关系,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。
1、动静姿态
喜动者,多属阳证、热证、实证。喜静者,多属阴证、寒证、虚证。
2、体位变化
(1)坐形:坐而仰首,胸胀气粗者,属肺实气逆证。坐而喜俯,少气懒言者,属肺虚体弱。
(2)卧式:卧时面常向外,仰面躁动,身轻易转,揭去衣被,属阳证、实证、热证。卧时面常向内蜷缩静卧,身重难转,喜加衣被,属阴证、寒证、虚证。
(3)立姿:站立不稳,其态似醉,常并见眩晕者,为肝风内动或脑有病变所致。不耐久立,站立时常欲依靠他物支撑者,为气血虚衰所致,属虚证。
(4)特殊姿态:常因病痛而保持的特殊体态,因“护处必痛”,所以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。